找到相关内容112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慧远的净土念佛思想以及在中国净土思想史中的地位

    》卷45,125页中。   [24][24]《大正藏》,卷14,第538页下。   [25][25]《注维摩诘经》卷1,《大正藏》第38卷,第334页中。   [26][26]《注维摩诘经》卷1...

    王公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5453579409.html
  • 《维摩诘经》中的人间佛教思想

    注维摩诘经》(十卷),就是我国佛教思想界极具影响力的一本书。“维摩诘”是一个菩萨的名字,简称维摩,其义为净名,“净”就是清净无垢的意思。“名”是名声远布的意思。唐诗人王维字摩诘,就是以此菩萨的名为他...

    宏 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92350609.html
  • 法眼宗禅诗与大乘佛典

    自空。”僧肇在《注维摩诘经》卷八中发挥说:“色即是空,不待色灭然后为空,是以见色异于空者,则二于法相也。”与一般人从色、香、味、触的感性世界中得到感官享受不同,文益从斑斓绚烂的感性世界中,体悟到了缘起...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63453514.html
  • 深简述汉文佛典对梵文语法的介绍及其对中国古代语法学发展的影响

    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撰述”部分“章疏”共列200部,唐以前就有29部之多, 如姚秦僧肇《注维摩诘经》、姚秦鸠摩罗什《大乘大义章》、隋慧远《无量寿经义疏》《涅pán@①经义记》、隋智@③《金刚经疏》等...

    孙良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575258366.html
  • 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佛名考辨

    故,能人佛智;结跏趺坐,有大威德。”  东方阿闽佛,梵名Aksobhya,意思是不动,无嗔恚。《注维摩诘经》卷二云:“是时佛告舍利弗,有国名妙喜,佛号无动,是维摩诘于彼国设而来生此。”又《维摩经略疏》...

    曹彦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25561602.html
  • 漫谈观世音菩萨信仰

    写道:“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注维摩诘经》也说:“在有危难,称名自归,菩萨观其音声,即得解脱也。”大乘佛教中有许多司救济的菩萨,或...

    王玉芝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460969791.html
  • 明义法师:时代使命

    僧肇在《注维摩诘经》:对“心净则佛土净”有独特的解说: 土之净者,必由众生。众生之净,必因众行。直举众生,以释土净。今备举众行,明其所以净也。夫行净则众生净,众生净则佛土净。此必然之数,不可差也。 僧肇...

    明 义 ( 新加坡福海禅院住持)

    |世界佛教论坛论文|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70873311.html
  • 菩萨之大悲心初探

    大悲心行中,本质已是染污了。而这染污就是“爱见大悲”。如《注维摩诘经》卷五所举:  罗什:未能深入实相,见有众生,心生爱著,因此生悲,名为爱见大悲。  僧肇:若自调者,应先观己病及众生病,因缘所成,...《佛性论》大正三一  23《成实论》大正三二  24《发菩提心经论》大正三二  25《注维摩诘经》大正三八  26《大乘义章》大正四四  27《法界次第》大正四六    28《清净道论》中册〈说梵住品...

    张旭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73045073.html
  • 从“境解脱”到“心解脱” 建立心境平等的佛教生态学

    注维摩诘经》卷1,曾说︰“若因持戒,则 其地平正。 若因行施,则七珍具足。”(引见《大 正藏》卷 38,页 334,下)吉藏,《维摩经义疏》... (参见隋?吉藏,《净名玄 论》卷 8;《大正藏》卷 38 ,页 904,下。 又见 后秦?僧肇, 《注维摩诘经》卷 1; 同前书, 页 ...

    杨惠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52447323.html
  • 竺道生思想之理论特色及其价值意义

    一十法师经题序,道生谓:   “夫真理自然,悟亦冥符,真则无差,悟岂容易,不易之体,为湛然常照,但从迷乖之,事未在我耳”[5]。  注维摩诘经菩萨品道生曰:   “一念无不知者,始乎大悟时也”[6]  ...既有疑惑则须接受师长之开导与指点,方能解迷得悟,然仍须透过自身之体会验证,破除迷惑,不可拘泥于师长之指示,尤须自见自证,方为究竟圆满。故成佛必待内心之自悟,而不在外界之强求。注维摩诘经菩萨行品道生谓: ...

    刘贵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547544.html